又傻又有钱? |
本刊记者 董笑妍
刚刚从欧洲游玩回来的朋友分享了她的心得,她从法国买了一条爱马仕的丝巾折合人民币2000元出头,而她在国内专柜看到同一款式时,标价竟是4100元。一倍的差价让她沾沾自喜。
2013年,奢侈品内地销售业绩普遍下降,多个奢侈品牌发布在华持续下滑预警,除了经济原因外,内外差价使得国民偏爱海外购买奢侈品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奢侈品牌在中国的定价高得让人莫名其妙,甚至有些品牌每年一次的提价已形成规律,提价的理由有关税高、店租高、成本高、宣传费高等等。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由于生产成本、店铺租金、宣传费用仅公司内部知道,只有关税是透明的,所以中国的高关税就成了最容易被公众接受的理由。其实高关税并不足以支撑如此大的差价。
同时,奢侈品牌大多数在中国与代工厂合作,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人尽皆知。与奢侈品高昂的定价相比,代工厂从每件奢侈品中赚取的利润微乎其微,因此成本高的理由难以成立。
再者,很多奢侈品牌在中国认知度很高,并不需要太多市场宣传,所以宣传这部分费用在中国反而是下降的。店铺租金更不用说,中国大多数商场为提升档次,给奢侈品牌提供优厚条件,低扣点、免费入驻,甚至由商场买单装修费。
在奢侈品牌定价时,主要考虑的是基于市场需求的利润最大化和基于成本因素的利润最大化。而奢侈品牌千方百计让公众了解的涨价原因是后者,但实际上正是为了掩盖“基于市场需求的利润最大化”的涨价原因。这种定价方法需要以下几个前提:一是消费者资金充足且对价格不敏感;二是市场需求旺盛;三是处于市场初期,信息不透明且消费者不理性。
长期以来,中国消费者迷信洋品牌,且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使得国外奢侈品牌重视中国市场而并不尊重中国消费者。但随着消费者眼界的开阔,消费行为的不断成熟,“又傻又有钱”的形象或将扭转,那么,奢侈品牌的定价策略还能走多远?
|
相关文章 |